1984年,英国的Adlib Audio公司迈出了PC多媒体化的第一步,他们推出了第一款魔奇声卡。这款声卡的出现让用户真正听到了“PC的声音”,而不是PC喇叭单调的滴滴声。比起现在的声卡,虽然这块仅具备FM合成音乐的能力,不能处理数字音频信号的魔奇声卡不论在音质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有很大差距,但它却是PC音频发展的里程碑。
1989年,新加坡创新公司(Creative)推出了一款SoundBlaster声卡,声卡史掀开了新的一页,Creative和Sound Blaster这两个名字差不多成为了声卡的代名词。SoundBlaster拥有8bit采样精度和单声道模拟输出能力,这在声卡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看来似乎不值得一提,但当年的SoundBlaster比起魔奇声卡,真正拥有了对数字信号的处理能力,而非简单的合成。SoundBlaster拥有了声卡的基本功能,一举取代Adlib成为业界标准,这为创新公司这个未来行业巨头的崛起打下了好的基础。而以后的创新公司发展史差不多就成了声卡的发展史。随后创新公司再接再厉,推出Sound Blaster Pro,将SoundBlaster的单身道模拟输出能力扩展到了立体声模拟输出。
当年看起来很“奢华”的SoundBlaster 16声卡
当然,即使是SoundBlaster Pro,也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音乐欣赏的高要求,于是创新公司在1992年6月推出了支持立体声模拟输出的SoundBlaster 16,首次让声卡具备了16bit采样精度和44.1kHz采样率的规格,这让声卡的音质产生了质的变化,理论上可达到CD的效果。SoundBlaster 16在音质上的飞跃,让声卡变成了真正值得购买的产品,而它所具备的16bit采样精度,也成为了未来几年里中高档声卡的象征。以至于后来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在装配兼容机时会特别询问声卡是否为 “真16位”,而不少声卡厂商也因此特别在产品包装盒上用大字体突出“16bit”这一规格。SoundBlaster 16的出现,带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极大的刺激了多媒体音箱行业的发展,国内著名的多媒体音箱厂商,几乎都是在这之后蓬勃发展起来的。
曾让玩家梦寐以求的SoundBlaster AWE64 Gold
到了1994年,名为“波表合成”的技术开始趋于流行。因为其效果远远超越“FM合成”技术,创新公司适时的推出了具有波表合成功能的SoundBlaster AWE32,这款声卡具有一个32复音的波表引擎,并集成了1MB容量的音色库,使其MIDI合成效果大大超越了以前所有的产品。这时的创新公司基本上确立了声卡霸主的地位。由于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也使得声卡从一个高不可攀的奢侈品高度(早期的声卡非常昂贵),逐渐成为了普通多媒体电脑的标准配置。虽然AWE32拥有1MB容量的音色库,但与专业MIDI波表合成器相比,还远远不能体现出MIDI的真正神韵,其中音色库过小是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个问题,创新公司又在1996年推出SoundBlaster AWE64系列,其中的旗舰级产品SoundBlaster AWE64 GOLD更是拥有4MB的波表容量和对64复音的支持,MIDI效果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直到今日,不论是从收藏角度,还是使用体验的角度来看,SoundBlaster AWE64 Gold仍是发烧友所渴望拥有的声卡之一。玩家对如何在电脑上实现HiFi级效果的讨论骤然升温, PC HiFi这个概念大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形成的。
在这段发展史中,还有许多和创新一样为行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厂家。由于创新公司的产品售价偏高,这些厂家主要竞争中低端市场,在当时和SoundBlaster 16竞争的声卡有不少基于ESS688、ESS1868、YAMAHA719等芯片的,这些声卡凭借良好的性价比也赢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